找到相关内容24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敦煌本《坛经》

    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3年10,第168页)  如前所述,神秀的偈颂着眼在一切众生均有佛性。着眼不同,取喻亦不同,虽然与佛教传统的解义有异,却也不算大过,他的错误是叙述不严密,留下了让慧能攻击的...到地脚,“兼”字另起时只降一字,与“六”字齐头,意为此属正常换行。因此,斯坦因本的书写格式实际与旅博本相同。惟“兼受无相”用细字。 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:一、应分行。二、“无相”与“戒”之间有...

    方广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0364739.html
  • 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发展

    北传佛教,抑或南传佛教;不论印度佛教,抑或中国、日本、东南亚佛教,其着眼无一例外地都是人生问题。释迦牟尼之创立佛教,乃发端于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关注,因众生把此因缘幻化之五蕴身视为实有,导致人我之执著,...佛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:第一,都以人生为对象和着眼。第二,均视此人生为苦海,以厌弃人生为特征,以度脱生死苦海、登上涅槃彼岸为最终目标。佛教的这一传统精神后来遭到怎么样的境遇呢?就世界范围说,以个体人生...

    赖永海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5266169.html
  •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

    ,不脱离群体来抽象地谈论个体,强调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追求人的实现,这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。同时,由于孔子的着眼并不是社会政治,他孜孜以求的是人的实现,他主要是从实现“仁”的角度提出“复礼”主张的,这就...和人生,那是不确切的。因为老子道家的理论框架虽然是“自然”,但其着眼却并没有离开过“人”。老子说的“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,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”(《老子》第25章),表明老子道家对人的地位也...

    洪修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5866317.html
  • 论藏传佛教逻辑中的“非充足理由”理论

    大词虽然不相违,但形式上的中词与小词的属性或暗含意义具有了相违关系,所以这类论式也被称为大前提矛盾类论式。石村先生在其《因明述要》中是这样说明此类论式的:“本来,就论式中的宗支来说;立敌双方争辩的着眼多在后陈法,而不在前陈法。立者以后陈法符合于前陈而不相连离,由此显现论旨,敌者不许,争论乃起。但是,立者如果以暧昧的、双关的词语来作前陈有法,上说的常规就被打破了,双方的着眼由后陈法转到了前陈有法...

    达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123873788.html
  • 敦煌写本《孝子传》及其相关问题

    话说,作者在写一件作品时,若着眼和渲染、突出的重心在于神奇惊变,他可以拟题目为“××变(文)”,也可以题名为别的并无定规;他是用散文式来与,还是用韵文来写,还是用散韵相间体来写,还是用散后附诗体来写,...P.3645号卷子本身是一“部”《搜神记》式的笔记小说小辑,只是作者的兴趣重心和着眼在于刘家太子故事,因而撰之于卷首,且以此一故事的内容标为题目,同时对西王母等故事也感兴趣,故辑录之,但这些故事的...

    曲金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574858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了各自思考。   人间佛教最初着眼是希望佛教被现代政治制度体系容纳,在现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中得到一席地位。当时思想家和改革家们对世界潮流、中国现实、文化传统及佛教生态思考中,多注意到佛教作为宗教...集团力量。由于时代局限以及自身力量不足,太虚的主要着眼不得不放在上层社会,谋求军阀、官僚支持,一定程度上较忽视广泛的佛教社会基础,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牵强附会和佛教教义的任意解释,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
  • 让佛法走进我们的生活

    既是大家修学佛法的最佳途径,也是追求圆满生命的最佳指南。用般若智慧观照生活,引导生活,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,正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。   《幸福人生的原理》其着眼就在于探讨人生的幸福观。作者告诉...社会责任,较之以往却要多得多。如何使佛法确立新的时代定位,在义理上找到与新时代精神的契合,使更多的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真义,并使佛的智慧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也就是说,怎样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,取...

    湛 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4139626.html
  • 略论南北宗禅的对立

    ,即认为顿渐法只是因人的根机不同而立的假名施设,关键在于人自心有迷悟的不同,禅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。所以,“南顿北渐”的区分不在禅法,而在南北宗禅的立足着眼,即北宗重视息灭妄心的渐修,虽有顿悟,...一行三昧”对达摩以来的禅法融会楞伽与般若的思想倾向作出理论论证,并将立足由楞伽逐渐移向般若,淡化楞伽的真性之义,使真常之心更多地让位于当下的现实人心,为惠能禅的出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。另一方面,道信却又...

    释来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439829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范式

    思想史上的这种地位。事实上任何一位思想家(包括佛教思想),他们总是基于“现实之域”而发思,区别仅在着眼和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。假如承认中国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的一部分的话,那么中国佛教思想家便应如同儒家、...交往   为了说明中国佛教思想所具的中国思想域性,笔者分三加以阐释。   首先是对思想史的“实证性”理解,即我们必须具体地,历史地处理当时之佛学与当时之中国思想界,而非抽象地,模式化地理解他们。中国...

    吴忠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0441795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

    社会实践的关系上密切联系起来,形成了治心为本、治世为用的净土思想。  梁启超同样把着眼放在传统道德危机上。面对破碎山河,他痛感“哀莫大于心死”,因此主张以“国学的第二源泉”,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--佛学...

    麻天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2142214.html